马桶是已婚男人的医美
最近我的老洋房正在装修中,其实已经开工快半年了。昨天有人问我啥时候入住,我也不知道,毕竟目前在这个房子里,除了建筑垃圾,别的还什么都没看到。
哥德巴赫说过,买老洋房一时爽,一直装修一直爽。
反正我是个低欲望中年妇女,只要能在更年期之前住进去就行。
(资料图)
别说装修了,光前期设计就用了三个月......当初设计师问我:家里需要几个卫生间?我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,感觉光我老公就需要三个。一楼一个,二楼一个,三楼一个。
为了兼具实用性与物理上的便捷性,二楼和三楼怎么也得给别人也留一间以备不时之需吧。
我想问设计师:“五个会不会太多?”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,对于一个面积不算大、人口也不算多的家庭,如果卫生间数量超过了人的数量,他会觉得我有什么毛病,“这人买个老洋房不会就是为了来上厕所的吧。”
五个卫生间搞出五种不同格调,随着心情的变化选择不同场景的厕所文化,每个卫生间里分别配备不同类别的背景音乐list和藏书,分为婉约派、励志派、哲学派、冥想派和纯relax派。别人来参观我家,光讲解卫生间的设计理念就能讲三个小时,总有一个马桶能留住他们的心。
好吧,以后等我有钱了买个岛,盖个2万平的房子,就按这个方案实施,但目前来说,在这个房子里,连卧室书房加起来都没有五个,卫生间还是别抢镜了。
我只好告诉设计师:“正常的应该几个?那我们就几个。”
嗯,总算在专业人士面前保住了体面。
但是这事让我更加确定了一种生活的哲学。
人到了一定岁数,想法会变得更理性和实惠。比如房子大不如房间数量多,一人一间互不打扰是最好的。然后呢,房间数量多又不如房子多,一人一套房就更好了。
如果实在不能两全,至少在生活起居上能彼此独立,尽量从容,避免紧迫和拘谨,卫生间的数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生活理念之表象。
关于马桶哲学,我个人是有深度剖析的。
一个人与马桶的关系,其实是这个人智慧的一种投射。
在一个家庭里,更善于与马桶建立高粘性与强归属的那个人,通常就是比较聪明的那个人,他更容易远离尘世,逃脱生活糟粕的侵扰,利用合理且科学的手段来提升遗世独立的洒脱感。
你有一万多种硬性规定用来喝斥一个男人,比如不能抽烟,不能邋遢,不能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......你却无法呵斥一个男人说「你不能上厕所」。
马桶的天然属性,决定了它就是一个带有哲学意义的避难所。
上帝造人是有精密规划的,幸亏男人可以贪婪于马桶,否则人类的婚姻可能早就消亡了。
比如我有时候情绪不稳定,准备找点老公的bug怼一下,却发现他正在马桶上,我决定等他从厕所出来再怼,正好我能趁机准备一下措辞,免得等会吵架发挥不好。
后来,一等就是半个世纪,我已经忘了我的初心。
当他从厕所走出来时,我可能已经跟六七个姐妹聊完了天,解开了心中郁结,甚至已经开心起来,无欲无求,只愿世界和平。
至此,我明白了男人行事风格的智慧,那种不动声色的大局观和四两拨千斤的良苦用心——他们擅长把那些用来争吵、激辩、应付婚姻的碎片时间整合起来,背负着这些潜在危机仍能带着一身正气走进卫生间,沉浸其中,让时间治愈烦恼,直到忘却俗世,不知有汉无论魏晋,再出来时地球已经自转和公转了好几个刻度,一切都可能不一样了。
这让人有一种“我仅仅是简单地坐在马桶上一阵子便改变了时空”的错觉,很有成就感。
这就是为什么已婚多年后,女人看起来容易苍老和多愁善感,因为她们经常面对焦虑、压抑、愤懑、手足无措、妥协和隐忍;而男人看起来依然容光焕发、脸上连褶子都没增加,因为他们经常面对马桶。
马桶就是已婚男人最好的医美。
我家孩子他爹在马桶上完成过很多重大事件,如果马桶有意识,它也许会骄傲地跟我炫耀说在这个家里最了解我老公的人是它。
他在马桶上欣赏过了文史哲的巨著,刷过了前沿期刊和高精尖科技的知识,完成了对拉斐尔、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的作品赏析,从村上春树到古尔纳全系列都是他与马桶亲密关系的见证者。他还在马桶上跟客户介绍技术问题,跟同事聊过八卦,跟同学分享过育儿经验,甚至开过视频会议......
不能说男人适应性很强,只能说是马桶够坚固。
马桶其实承载了一个家庭里很多不能言说、无法排解的困扰。所以我有一个浅见:作为一个无论我们贫穷还是富有、健康或是疾病、心情好还是落寞无奈的时候都能默默承接我们的肉体与灵魂的挚友,马桶在一个家里是重要的存在。
像我们家这种哲学型家庭,更是需要在这些细微之处下功夫。尤其是对于基本无不良嗜好的十三姐夫来说,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盘串儿,他灵魂的角斗场都在马桶上了,马桶得买好点的。
所以欢迎大家给我推荐优质马桶,能接得住我们家深邃哲学思辨的马桶。咦,这篇文章明明有个很高的起点,结尾却如此得落地......说不定还能直接招个商......
嘿嘿,别说你没想到了,连我都没想到。
家装博主来汇报一下装修进程